1948年底配资企业排名前十,北平城外炮声隐隐。高艺珍望着二儿子韩子华,满面愁容地问:“子华,如今这光景,我们是跟船去台湾,还是去美国谋条活路?”
这个问题,对韩家来说,分量千钧。因为就在十年前,这个家的顶梁柱,那位曾经主政山东、名震一时的韩复榘,就是被蒋介石一纸密令给处决的。国仇家恨,一言难尽。韩子华斩钉截铁地回答母亲:“娘,我们哪儿都不去,就留在北平。杀父之仇不共戴天,我们绝不能跟蒋介石走!”
这一句决绝的回应,不仅为韩家在大陆的命运定下了基调,也让我们不得不回溯到十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冬天,去探寻这一切的起点。
1937年,抗战全面爆发,日军兵锋直指山东。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,并非没有抵抗。他率领部队在津浦线北段与日军血战,伤亡惨重。但战局的颓势,加上他与中央军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,让他萌生了保存实力的念头。当李宗仁电令他死守泰安时,他那句“南京不守,何守泰安”的回复,虽是气话,却也成了他日后悲剧命运的伏笔。
山东的快速沦陷,让蒋介石找到了“整肃军纪”的借口。1938年1月11日,一场在开封召开的高级军事会议,成了韩复榘的鸿门宴。会上,蒋介石当面痛斥其丢失山东之责。韩复榘也是个硬骨头,当场就顶了回去:“山东丢了是我的责任,那南京丢了,又是谁的责任?”
这句话,彻底戳中了蒋介石的痛处。盛怒之下,蒋介石直接命特务将其拿下。一辆专列,从开封直奔武昌,没有片刻停留。在武昌平阅路30号的一座小楼里,韩复榘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13天。随后,一道密令,几声枪响,这位叱咤山东的一代枭雄,就此落幕,年仅48岁。
枪声一响,韩复榘的旧世界灰飞烟灭。但对于他的一个妻子、两个姨太太和五个子女来说,一个充满未知与艰辛的新世界,才刚刚开始。
不得不说,韩复榘的原配夫人高艺珍,是个了不起的传统女性。她出身书香门第,是学者高步瀛的侄女,裹着小脚,却有着惊人的韧性。韩复榘早年沉迷赌博,是她变卖嫁妆拉回了丈夫。韩复榘死后,更是她,一个寡妇,拖着几个孩子,在战火中四处逃难,从西安到武汉,再到香港、上海,硬是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。
相比之下,另外两位姨太太的离去,则显得现实许多。二太太纪甘青,原是河南坠子名伶徐水仙,凭借八面玲珑的交际手腕,一度被称为韩复榘的“外交夫人”。韩复榘一死,她无儿无女,了无牵挂,很快便离开了韩家。三太太李玉卿,出身江南,流落济南为妓,被韩复榘纳为妾室,并生下四子韩嗣煌。韩复榘死后三年,她提出改嫁,高艺珍也同意了,但条件是孩子必须留下。为此,两人还闹上了法庭,最终,法院将儿子判给了韩家,李玉卿只能独自离去。
树倒猢狲散,这话虽然不好听,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女人的命运往往与依附的男人紧紧捆绑。高艺珍之所以能坚守,不仅因为她是正室,更因为那几个与她血脉相连的孩子。也正是她的这份坚守,才有了韩家后代截然不同的命运。
时间回到1948年底,韩子华的那句“不跟蒋介石走”,彻底改变了韩家人的轨迹。北平和平解放后,他考入华北大学,响应号召参军入伍。试想一下,父亲被国民党领袖下令枪决,儿子却穿上了共产党的军装,奔赴战场。历史的吊诡与个人的抉择,在此刻交织,充满了戏剧性。韩子华随军南下,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,并立下三等功。转业后,他被分配到兰州电力系统工作,凭借自己的努力,一步步成为教导主任,并当选为兰州市人大代表、甘肃省政协委员,后来还担任了民革甘肃省委的秘书长。
韩子华的成功,仿佛为弟妹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。他们没有背负“军阀后代”的包袱,反而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三子韩嗣辉,追随父亲的脚步进入军校,解放后在西安的运输公司工作,后来还负责黄埔同学会的事宜,勤勤恳恳,颇有建树。
值得一提的是四子韩嗣煌。他虽是三太太李玉卿所生,但由高艺珍视如己出地抚养长大。他是几个孩子中学历最高的,考上了清华大学,毕业后留京任教,后来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远赴奥地利深造。回国后,他和二哥一样,在民革北京市委担任了重要职务。
就连那个名义上的女儿韩嗣虑(实为五弟家的孩子,过继而来),也同样优秀。她考入北京电力专科学校,后来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。这一家子,除了命运多舛的长子韩嗣燮因早年患有精神疾病,在父亲被杀的刺激下病情加重,余生在精神病院度过之外,其余子女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。
一个军阀的倒台,通常意味着一个家族的衰败。但韩家,却在高艺珍这位母亲的支撑下,在子女们各自的抉择中,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,也更加坚韧的道路。他们没有沉溺于父辈的恩怨,而是顺应时代的洪流,凭借自身的努力,将父辈留下的悲剧,活成了一部励志的家族史。这其中的曲折与变迁,着实令人感慨。
易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